香港600万养娃成本吓不跑人?内地精英为何抢着赴港育儿?
2025-06-27 08:37
发布于广东


近年来,“香港挣钱,广东花”在大湾区蔚然成风。
每逢假期,深圳口岸便挤满了北上消费的香港人,山姆超市里人头攒动,地铁上特产琳琅满目,甚至香港银发族也热衷于在广东置业。
尽管香港物价高、房价贵,但因其教育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不少内地家庭。
香港政府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许多拿到身份的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往香港接受教育,以享受更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和更高的海外名校及港八大录取率。
据统计,从2022年底至今年2月,香港各项人才计划吸引了超过45万人申请,其中约19.6万人已抵港,随行子女高达13.2万人。
然而,新港人家庭在考虑香港教育时,往往会有一个疑问:香港读书真的比广东便宜吗?
01
香港样样贵,
读书真能“独善其身”吗?
基础学费确实“亲民”。
香港的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校种类完备,主要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私立独立学校以及国际学校这五大类别,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目前香港中学总数为 512 所,其中官立、津贴和直资学校合计 447 所;小学总数为 590 所,官立、津贴和直资学校数量达 474 所。



香港官立学校由政府直接办理和经营,经费政府出。教职员大多是公务员,也有部分是合约教师。在官立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读到中六(相当于内地高三)的学生,学费全免。

由社会和宗教团体主办,政府按学生人数给资助。除了管理方式不同,学费、课程和官立学校一样(官立和津贴学校合称官津学校),小一到中六都免学费,但能收堂费来支持教育开销。
香港学校体系以公营学校为主导,其中官立学校数量占比相对较低,津贴学校不仅数量最多,在读学生人数也居于首位。
公营学校免学费福利可延续至高中毕业,反观广深地区公立学校,每学期学费收取标准在八九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全名是「直接资助计划学校」,从1991年开始实施,由香港政府拨款资助。2024 - 25学年,全港有79所直资学校,含58所中学和21所小学,9所是中小学一贯制。
和官立、津贴学校比,直资学校自主权更大,能自己定课程和入学要求,还能收费,不过比私立学校便宜,是新港人家庭喜欢的性价比选择。
2001年港府允许直资学校大幅涨学费,这也是直资学校学费高的原因之一。现在香港最贵的直资学校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和启思中学。
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看着像国际学校,其实是香港唯一只开两年制IB课程的直资中学。今年中五、中六本地生含寄宿费总共30.4万港币,单纯学费一年10.8万港币。

启恩中学按年级收费,中一、中二每年93450港币,中三 99140港币,中四 98180港币。中五、中六因选国际课程不同,学费大概10.3万多到15万港币。

除了那两所超贵的,其他直资学校学费大多在1万到7万港币,也有几千的。最便宜的是低年级直接免费,像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中一到中三免费,中四到中六一年3000港币。
直资学校里知名的,比如香港DSE状元最多的圣保罗男女中学,学费集中在7万港币,最高11万左右;拔萃女书院中一到中六基础学费一年才4万港币。

香港官立学校由政府直接办理和经营,经费政府出。教职员大多是公务员,也有部分是合约教师。在官立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读到中六(相当于内地高三)的学生,学费全免。


香港国际学校很丰富,课程有英美澳加新、德法日韩和IB这些体系。现在香港一共有54所国际学校,国际学校属于私立学校,靠自负盈亏、按市场导向来运作。
香港国际学校里最贵的是汉基国际学校,一至六年级学费一年27.34万港币,7到11年级一年32.28万港币,12和13年级最高一年32.71万港币。

剩下的国际学校里,有几所学费不到10万港币,甚至只要五六千港币,大部分学费集中在10万到20万港币。
像很有名的哈罗国际学校,哈罗香港1至5年级每年193571港币,12、13年级最高229875港币。
和内地一比,就哈罗国际学校这一所,就能打破香港学费贵的偏见。
深圳前海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小班收费291400元,1到6年级每年338300元,7到13年级每年348100元,比香港哈罗一年至少多10万。
上海哈罗更夸张,7到9年级每年358500元,10到13年级每年385300元,接近40万一年。


深圳贝赛思国际学校学前班学费264160元,比香港最贵毕业班一年还高4万多,9 - 12年级涨到326760元。
广州贝赛思国际学校学前班起价211220元,9 - 12年级达280500元。
估算下来,香港国际学校学费每年比广深少几万到十几万。


这是因为香港学校更国际化、体系成熟,基础学费反而比还在发展的广东地区低。
这也是吸引内地精英家庭不断去香港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能进头部国际学校,以后升大学认可度更有优势。
02
香港国际学校「特产」
债券
在香港就读国际学校,表面上看性价比颇高,然而家长还需对隐性费用加以考量。
其中,国际学校的债券堪称一大阻碍。目前,香港有30多所私立学校发行债券。
这些债券实质上是家长为学校提供的零息贷款,学校拥有自主支配权,可将其用于课程设计、基建发展或校舍设施的购置等方面。家长只需承担缴费义务,至于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式则完全由学校决定。
如同其他金融产品,家长在投资债券时通常会关注回报率,但香港国际学校的债券并不提供任何保证。
一方面,购买债券并不能确保孩子100%被录取,支付费用的家庭仅获得面试或被考虑录取的优先权。
另一方面,债券收益并无保障,价格波动较大。部分学校的债券为一次性使用,孩子毕业后即失效;有些债券可转让或赎回;而有些学校则规定债券不可退还,相当于家长将资金无偿捐赠给了学校。

债券为坊间统称,不同学校形式、命名及价格各异,但本质核心属性一致。
主要分个人债券和公司债券,个人债券不可提前购或转让,供家庭一孩使用;公司债券面向雇员子女,可转让。
国际学校债券价格通常20万 - 60万港币,也有更高且无上限。发行久的老牌名校债券仅二手市场交易,由家长接手。
当前,有4所学校设置了类似“霸王条款”,分别为汉基国际学校、哈罗香港国际学校、弘立书院以及沪江维多利亚学校,这些学校的债券面值相对较高。
汉基90年代后未发新债,二手价曾达1200万,近年跌至500万仍有人买;弘立从800万回落至约480万;哈罗香港与沪江维多利亚维持在300万 - 400万。
部分学校的债券并非强制购买,而有些学校则将债券购买作为入学条件之一。如德瑞强制买,可退还债券80万,不可退还35万。
耀中国际学校强制买但政策人性化,多子女入读有折扣,中学阶段一娃47万、二娃23.5万、三娃11.75万。


债券或提名权的持有人身份必须为家长,且每一份仅能提名一位孩子。若家庭中有多个子女,则需购买相应数量的份额。
以英基学校为例,其中小学阶段的个人提名权收费标准为50万港币,每年最多颁发150份。其旗下的两所“一条龙”国际学校——智新书院与启新书院,其提名权收费为40万港币,两家学校的提名权总额共计300份。


该费用主要用于校舍建设,缴纳方式有一次性和每年缴纳两种。一次性于新生入学时缴费;大部分学校要求家长每年缴3 - 4万港币,不可退还,已购债券可免交。
哈罗香港国际学校年缴基本建设费6万港币;德威国际学校年收4万港币;汉基国际学校2025 - 26学年新生缴3.02万港币,此前入学学生缴2.8万港币。

总之,学生自小学入读国际学校,选强制购债学校,香港求学总花费或达200万 - 400多万港元;选非强制购债学校,费用可减几十万 - 100多万港元。与广深表面无债但学费高的国际学校比,香港此类校总体成本持平或更低。
03
香港养娃成本
600万?
养育孩子除学费投入,生活、补习及兴趣班费用构成第二大隐性成本。
香港为国际化金融中心,经济发达,是高净值人士重要聚集地,百万美元富翁比率达10%,人均财富居全球前列。
该地月薪中位数2.25万港币,月入10万+不罕见,精英新港人群体尤甚。港府调查显示,高才到港后,四分之一人月薪达10万+,约一成人月薪超20万港币。
高收入伴随高消费,香港一顿饭轻松花100港币,普通住房超千万,租房普遍1万多,三到四万租金也常见。

每项平常支出,实为中产家庭为梦想、教育奔波的沉重负担。
Numbeo网站每年收集全球食品杂货等消费品价格(不含住房费)编制生活成本指数。
今年香港全球排第22,亚洲仅次于新加坡居第二。数据显示,在港市中心租房,月租1.6万港币,生活开支8761港元,总生活费近2.5万港币,超全港打工仔月薪中位数。
深圳月生活成本约4578港元,市中心租房5716港元,月总花销约1万港元,仅为香港41%左右,统计显示深圳生活成本更低。

父母双方均工作的话,需雇保姆照顾孩子起居及全家三餐。
香港菲佣月最低工资4990港元,有1236元膳食津贴,一年总支出(含约1万港币中介费及往返机票费)约10万港币。
广深地区普通保姆基础工资与菲佣差距小,部分情况高于菲佣,反映不同地区家政供需与价格差异。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香港精英云集,父母不愿子女输在起跑线,教育投入似无底洞、花销攀升,补习现象盛行。
香港补习行业 70 年代规模化发展,如今成家庭日常必需。超 70%中小学生参加补习班,每科单价高于深广,半数家庭月支出超 2000 港币。
街头补习班广告醒目,总数近千所,2015 年市场价值达 27 亿港元。补习“天王、天后”年薪千万、百万,名校生也争相入行。

香港学校重视孩子全面发展,除补习班,兴趣班成家庭重大开支。
乐器、游泳等是常见项目,部分家庭为孩子报超10个兴趣班,体现孩子课余丰富忙碌。
富途证券调查显示,50%港父母让孩子从幼儿园起参加兴趣班,超两成报至少三个,编程等兴趣班受关注,约一成家长月花销超8000港元,反映家庭重视及投入。
香港首位奥运金牌得主李丽珊在恒生广告拍摄中说,称养大孩子要四百万。
十几年后恒生访问中产父母,数字飙至624.8万港元,养到22岁经济独立,年均花28.4万、月均2.4万。
这600多万主要花在生活费、学费、兴趣班和补习班费、娱乐、医疗、保险及教育储蓄等六方面。

04
精英教育投入
难衡其值
当教育支出被细化为具体金额,人们方能真切感受到“花钱如流水”的意味。每一笔看似不起眼的支出,累积起来却可能耗尽一个家庭半生的积蓄与努力。
在精英教育盛行的当下,无论是在深圳、广州这样的内地一线城市,还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亦或是走在国际化教育前沿的香港,要评判“哪种教育更具性价比、哪种花销更低”实属不易。
因为不同家庭的教育投入方式各异,富者有富者的养育之道,贫者亦有贫者的应对之策。教育投入不仅仅是金钱的付出,更涵盖了时间、精力、机会成本以及长期回报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以赴港就读为例,虽然香港国际学校的基础学费相较于北上等城市更为亲民,且选择多样、历史悠久、教育资源丰富,海外名校的认可度也更高,但入学门槛同样不低,甚至远超内地一线城市。
首先,孩子需具备过硬的实力。
在申请香港学校时,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兴趣活动参与情况、个性特点以及面试时展现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等软实力,都是学校考量的重要因素。
此外,孩子入读后能否适应香港独特的语言文化环境(英语、中文及粤语),如何在新环境中建立社交关系、与同学友好相处,以及如何跟上当地的学习节奏,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次,家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家长的考验贯穿于孩子教育的始终,甚至比孩子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
从决定让孩子入读香港学校的那一刻起,家长便需为选校、挑选补习班和兴趣班等事宜奔波忙碌,丝毫不敢懈怠。
香港学校在申请过程中还会对家长进行面试,考察家长的经济实力是否足以支付高额学费和债券,以及家庭氛围是否与学校的理念、价值观相契合。毕竟,孩子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母的一言一行。
综上所述,教育投入并非简单的数字对比游戏,而是家庭资源与预期目标之间的一场博弈。教育的账目难以用高低或多少来衡量,更无法简单地算清或算起。
【文末互动】您家孩子更适合什么学校?欢迎扫码添加微信,获取个性化建议以及专属规划!

长按扫码添加小助手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