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 德育强教|2025年全国“德育强教”学术论坛在深圳盛大举办!
2025年
全国“德育强教”学术论坛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之强,必固本而育德。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全国“德育强教”学术论坛在深圳坪山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德育研究中心主办,深圳市华朗学校承办,深圳市教科院、坪山区教育局作为指导单位。全国高校德育领域顶尖学者及来自100多所学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共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场思想和学术的盛宴。

本届论坛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重大课题《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比较与建设路径研究》,以探索新时代德育创新路径为核心,深度研讨德育工作的实践方法与未来方向。论坛通过学术主旨报告、课堂观摩、讨论交流等多元形式,全景呈现在德育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实践经验,9位国内权威专家高水平的专题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贴合一线教学实际,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范式。

论坛开幕式现场群贤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三位嘉宾,分别从主办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承办校发表致辞。他们不仅为本次德育论坛精准锚定方向、奠定基调,更有效凝聚起各方“德育强教”的共同认知,为后续研讨与实践筑牢共识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澍教授率先登台致辞,作为本次论坛主办方代表,她阐释了本次论坛搭建“理论-实践”桥梁的初衷:既避免高校德育研究“悬浮化”,又助力一线德育创新突破“经验化”,并期待论坛能凝聚德育强教共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育人范式,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深圳市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闻佳鑫立足深圳教育创新背景,强调德育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价值:“深圳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始终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优先位置。德育是塑造城市精神内核、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抓手,我们始终鼓励各类学校在德育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创新,让德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真正实现杜威‘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的理念。”

深圳市华朗学校校董郭晓欣在致辞中说到:“华朗始终坚信,德育是‘全人培养’的根基。我们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推动德育从理论殿堂走向实践田野,在更多校园绽放育人光芒。”

开幕式后,论坛进入核心环节——九大专题学术报告。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4位德育研究领域领军者,从历史循证、德育建设、师德建设、教师能力、中西融合、道德理论、代际经验、制度正义、时空伦理九个维度,构建起德育强教的立体研究网络。

东北师范大学校原党委常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柳海民以《历史循证: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立》拉开学术序幕,他分享了恩师王逢贤老师的教育学思想,涵盖全面发展论、教育先行论、教育规律论、教育过程论、教育产业化、德育过程等内容,并对其立治学品格表达了致敬:矢志追求真理、坚守大学本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檀传宝以《真强国需要真德育》构建了“德育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协同发展”的学术理念。他指出真正的教育强国最终也必将服务于教育的目的——人的培养,并强调“真德育需要去完成学生乃至教师的‘现代化’,这才是强国建设最坚实的人才根基。”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元晖书院副院长,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林丹在《规范的创造性:基于“好人”的“三德一体化”师德观探析》中论证了“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并不冲突,并指出师德的本质要求“教师是一个好人”,而教师作为道德主体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幸福生活。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会长郑航围绕《德育强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展开分享,既结合浙江温州的教育案例,也通过“蒙眼”故事,清晰指明“育人意识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能转化为课堂上的一个提问、一次讨论、一个评价”。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教师的育人意识需转化为课堂中的教育敏感,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都可成为德育的载体;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既要具有基于价值理性的使命感,也要激活“热认知”,还要充当“共情”利益相关者,更要做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吉利学院教育学院银龄教授,原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易连云以《基于西方哲学逻辑的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为题,探讨德育的中西融合路径。他提出中国德育创新需扎根中国哲学体系,同时借鉴西方德育在个体尊重、实践育人等方面的经验,在文化互鉴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德育理论体系,实现了“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有机统一。

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师德”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项目开题报告会专家组组长傅维利以远程连麦的方式解读了《威廉斯道德自我沉溺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改革的启示》,警示“道德虚伪”的教育陷阱。他强调:“为了创建一个更为平衡、稳定和合理的道德教育环境,应从制度和教育方式两个维度上实施相应的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班建武以《“我们感”的丧失与代际经验交集的重构》切入,指出数字化时代代际经验鸿沟的扩大导致“我们感”的丧失,并构建了数字化时代德育代际困境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创造共同的“生命事件”、建立新的代际叙事逻辑、积极转变代际交往心态等方式重建情感共同体。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亚太道德教育联盟组织APNME常务理事、湖北省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会长、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程红艳从制度层面提出《改革攻坚期教育制度正义的展望》,强调“德育强教需要制度正义的支撑”,并对改革攻坚期如何实现教育制度正义、以制度正义助推德育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高德胜以《对学校时空边界的伦理与哲学思考》开拓德育研究新维度。他指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时空越界”现象,并表明了教育空间的双重属性:既是物理层面的“环境/地方”,更是伦理层面的“领地/领域”,每个功能实体(学校、家庭)都有其权属边界,越界本质是对他者道德主体地位的侵犯。针对数字化时代的德育创新,他特别强调要警惕“技术赋能下的时空殖民”,呼吁构建“有边界的开放德育生态”,守护教育应有的伦理尺度,让德育在自由与规范的平衡中实现“心灵的聚集与超越”。
在九场主旨报告的“与谈、提问与讨论”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从业者与专家深度互动,围绕“师德师风”“传统文化德育现代化”“跨文化德育实践”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将学术智慧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让论坛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的平台。

论坛的教学观摩环节,华朗学校7位教师呈现了涵盖初中、高中、国际课程的德育渗透课例,尽显“学科德育融合”的特色。从初中部何湘辉老师《做四好学生,当优秀华朗人》班会课的价值引领,到国际课程史佳俐综合人文课《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拓展,再到高中部徐春香老师地理课《水循环》的规律认知,每一堂课都将德育元素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诠释了“德育无边界,学科皆载体”的实践理念。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华朗的课堂从未将德育与学科割裂,而是让德育“润物细无声”一般融入教育生态。

与会嘉宾参观华朗校园的环节中,从非遗文化传承展区到通体三层现代化图书馆,从社交活动网红中庭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华朗的校园处处是德育的“隐性课堂”,展现了“处处是德育场景,人人是德育主体”的育人理念,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

对华朗学校而言,本次论坛是一次德育学术资源的汇聚,更是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新起点。未来,华朗将继续以“德育强教”为指引,在“全人教育”的道路上深耕细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期许,华朗正努力让每个学生“在少年时代就看到整个世界的前景”,在德育的滋养下成长为有担当、有温度、有智慧的时代新人。
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视野,从理论建构到课堂落地,2025年全国“德育强教”学术论坛在深圳市华朗学校的圆满举办,不仅是一次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全国德育工作的一次高位引领与战略导航。“德育强教”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本次论坛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深度研讨与智慧碰撞,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方法论,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