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学生成了课堂评价的主角!

一堂课如何摆脱“单一化”的评价方式,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教育教学实践该如何真正落地?
“画廊漫步”的社会学课堂
正是一种答案。
在深圳市博纳学校“Teach Like a Champion(像冠军一样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里,我们的老师在课堂内外,一直在不断创新教育实践。
以多样化的学成成果展示和“同伴互评”的教学法,让每一位同学在学习和协作中,深化合作与个性化发展,锻炼演讲能力和社交情感能力。课堂教学摆脱“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也让同学们摆脱“唯GPA结果论”的“功利性思维”。真正实现学生学业成长和人格培养协同发展。





▲ 李祯Afra参加GOA培训
海报制作
在以“自主协作的创意孵化”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们以三五成群的小组形式,在课堂和周末课余的时间里,共同孵化一幅凝聚智慧与想象的社会学第一单元知识海报。涵盖社会学家、核心理论框架及相关历史背景,并运用时间线逻辑将其串联起来,以清晰呈现社会学早期发展的脉络。
在此过程中,老师悄然退居幕后,只有当学生伸出求援之手时,才会提供帮助和指引,将广阔的构思与创作空间交给学生,最终呈现思维与美感并存的作品。
▼





画廊漫步
沉浸式互评与表达
在第三次课堂上,教室悄然“换装”。原本整齐的课桌被移至中央,四周墙壁与展板则成了 同学们的海报展区,为思想的漫步腾出了充足的空间。
同学们依据分组编号,开启了一场角色轮转的探索之旅。每一位主讲的同学驻足海报前,向“参观者”娓娓道出知识脉络与创作故事;其余成员则化身参观者与评分者,流动于各展区之间,或凝神倾听,或犀利发问,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并在评分表上留下真诚的评价。
在角色的转换中,化身“鉴赏者”和“点评家”,在分享与探索之中,潜移默化地深化着对知识的理解。
▼






总结与延伸
数据沉淀与个性化补足
此次展览之后,那些凝聚着思考与创意的海报继续在教室展示。学生们开启新单元的学习,老师将海报基础分(取小组均分)与讲解表现分(来自同伴互评)以各占50%的权重整理,最终呈现出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

这场精心设计的社会学旅程,悄然结出三重“果实”:它在协作中唤醒个性,让每份才华在分工中自由展示;“画廊漫步”里锻铸综合能力,在表达与倾听、提问与反思,实现自我认识的飞跃。同时,更创新了评价的尺度,以“同伴互评+教师复核”的双重视角,打破了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是教育创新的一场真正落地。
正如课程的授课老师李祯Afra老师分享:
在博纳学校,教学与课堂的创新,
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元、更开放的课堂形式
让学习真正“发生”在互动协作与反思之中!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