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每一个独立生命|华朗学校“一生一案”个性化教育硕果盈枝
华朗学校
SHENZHEN
HUALANG SCHOOL
“一生一案”个性化教育实践


初秋的华朗校园,总能捕捉到截然不同却同样鲜活的成长瞬间:初二1班的余梓希在舞蹈室反复打磨傣族舞的旋转动作,初三1班的小悦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读着自己写的短文,高二10班的付博文坐在教室角落逐字逐句修改着关于潮汕文化的随笔——这些不重样的日常,并非偶然。它们正是华朗学校个性化教育实践的生动呈现,背后藏着学校对“每个生命都该有专属成长路径”的教育追求。

在华朗,“一生一案”从不是抽象的理念口号,而是扎根“全人导向、全员导师制、全过程指导”核心的完整教育体系。无论是厌学少年重拾信心,还是舞蹈特长生平衡艺术与学业,亦或是高复学子走出失利阴影,“一生一案”都在以个性化的支持,让每个独特的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轨道。

►余梓希同学在国庆汇演上表演民族舞蹈
在价值内核上,学校坚定“向非智力因素要成绩”,正如高中语文教师王爱娣在自己学生的教育案例中,用方仲永的故事警示:“孩子的成长从不是智商决定一切,没有志向、习惯与正确引导,再聪明的天赋也可能‘泯然众人矣’”。因此,学校的“一生一案”不只盯紧分数,更覆盖学生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社交状态、心理需求等16个维度近60项细项,真正做到“全方位守护成长”。


►初一新生入学时填写个性化教育成长手册
而“全体教师皆为导师”的制度,让这份全方位的成长守护有了坚实落点——每位学生都有专属导师,他们既是学业上的“引路人”,为知识困惑拆解难题;也是心理上的“倾听者”,为情绪波动疏导心结;更是家庭教育的“补位者”,为亲子沟通搭建桥梁。
就像王爱娣老师对付博文的陪伴:即便付博文父母长期在香港,她也坚持定期和家长远程沟通,同步孩子在校状态,再利用课后碎片时间和孩子聊天,从潮汕文化聊到作文思路,一点点填补“家庭教育远程化”的空白。

►王爱娣老师与付博文父亲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从成绩滞后的学生到冲击顶尖院校的尖子生,从内向敏感的少年到热爱艺术的特长生,“一生一案”始终践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理念,不催促、不复刻,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华朗“一生一案”的魅力,在于它把“个性化”变成了可落地、可追踪、可优化的完整流程,每个环节都藏着让成长“事半功倍”的巧思。
诊断是华朗“一生一案”落地的首要环节,学校通过“学生自诊+导师观察+数据分析+家校协同”四措并举,精准捕捉学生的成长底色。吴知行老师通过与家长深谈,摸清导致李俊浩同学学习兴致不高的核心症结;就连数据也成了“透视镜”——彭国栋老师用AI系统分析李嘉木的试卷,精准定位文言文实词的薄弱点,让后续辅导不再盲目发力。

►冯又兵主任以李嘉木同学考试成绩为案例分享AI工具的使用

►吴知行老师课后为李俊浩同学做学科诊断

►吴知行老师在学期末的“导师报告”中给付博文的成长寄语
基于精准诊断,华朗导师们为不同类型学生定制“分层化、个性化”的成长规划,真正实现“一人一策”。龙永涛老师为热爱舞蹈的余梓希设计“舞蹈训练、文化课=3:7”的双轨计划,既守护她的舞蹈梦想,又不让学业掉队;卢晓雯老师为厌学的小悦制定“微目标”——数学从“背会1个公式”开始,语文从“抄3句优美句子”起步,用“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重建信心;夏丹丹老师为秦思宇规划“先补物理基础、再冲数学高分”的路径,帮他从“听不懂受力分析”的迷茫中找到方向。

►秦思宇同学荣获“日语学科年级前三名”表彰

►卢晓雯老师春季开学为学生们送上新年红包
多方协同是华朗“一生一案”实施环节的关键支撑,形成“导师主导、科任补位、家长配合、同学互助”的教育合力。王云老师组织科任老师共同参与“四方恳谈”,针对目标生群策群力,打破学科壁垒;殷长青老师协调数学老师为高复生沈涵单独挑选最适合他的典型中档题,既突出他的基础优势,又避免难题打击信心;吴知行老师鼓励李俊浩组建“三人学习小组”,让他用英语优势帮同伴讲题,在“小老师”的角色里重拾自信。


►王云老师组织科任老师共同参与“四方恳谈”
“动态反馈”是华朗“一生一案”的闭环保障,确保教育方案始终适配学生成长节奏。彭国栋老师为李嘉木设计“错题三维分析表”,从“知识、思维、习惯”三个维度拆解失误;龙永涛老师为余梓希实行“每月评估-季度调整”,根据舞蹈比赛和学业成绩灵活优化计划;殷长青老师引导沈涵写“暮省日记”,在自我反思中慢慢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

►彭国栋老师为李嘉木同学进行“1+N辅导”

经过2024-2025学年的深耕实践,“一生一案”结出了满枝硕果,不仅学生们实现了惊人蜕变,老师们的付出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认可。在学业成果上,李嘉木以661分的高分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录取;沈涵从“自我否定”到高考636分超特控线112分,成功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秦思宇从年级112名逆袭到11名,物理、数学跻身班级前列;余梓希舞蹈赛事拿金奖、文化课年级第六;小悦、李俊浩也彻底摆脱“问题标签”,成为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在教师表彰会上,华朗学校2024-2025学年“一生一案”优秀案例评选结果格外亮眼:王云老师作为班主任带领高三3班在高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斩获特别贡献奖;王爱娣老师凭借对付博文的“解悖教育”,斩获特等奖;彭国栋、卢晓雯、吴知行、殷长青、夏丹丹、龙永涛6位老师荣获一等奖;齐无双、林紫丹等15位老师荣获二等奖,张驰、王安鹏等18位老师荣获三等奖。这份名单,既是对华朗教师实践智慧的肯定,更是“一生一案”教育模式成功的最佳证明。

“一生一案”的实践,不止是方法的创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华朗的老师们用行动写下了最动人的教育答案。
卢晓雯老师说:“教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让孩子知道‘即使不够优秀,也值得被爱’。”这句话道出了小悦蜕变的关键:当教育放下“纠正缺点”的执念,转而用接纳与尊重搭建安全的空间,孩子才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吴知行老师感慨:“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是‘心’的事业。”李俊浩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作业清单”到“四方恳谈”,从批评到鼓励,正是这份“不急于求成”的耐心,让他慢慢找到成长的节奏。

彭国栋老师认为:“尖子生培养不仅要关注分数,更要塑造学术素养与心理韧性。”李嘉木英语144分、总分661分的背后,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面对模考波动时的从容、破解难题时的思维韧性——这才是能支撑孩子走得更远的能力。
王爱娣老师坚信:“教育,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对于博文这样的“悖论少年”,她没有放弃,而是用一次次谈心、一篇篇作文点评,让他慢慢找到优势与方向——这份信任,正是教育最珍贵的力量。
华朗“一生一案”最动人的地方,是它让每个不一样的学生,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从学校的角度看,“一生一案”从来不是一套僵化的流程,而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实践:它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不把优秀定义为唯一标准;它重视协同的力量,让导师、科任教师、家长拧成一股绳;它着眼长期成长,不追求立竿见影的分数,只愿守护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华朗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一生一案”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