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园对话教育:未名湖畔的“教育之问”
2025-08-08 09:02
发布于四川
2025年盛夏,成都绵实外国语学校教师团队跨越巴山蜀水,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参与“领航计划”教育领军者工程、“领航未来”青年教师培养工程。
这场以“守正创新”为内核的学术之旅,不仅是知识迭代的旅程,更是一次对“何为未来教育”的集体叩问,正如成都绵实外国语学校品牌发布会提出的“师资3.0战略”形成深度呼应——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育生态的建构者,正通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前沿理念与我校教育实践的碰撞逐步实现。


从燕园到成都绵实外
教育理念的跨时空共鸣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开班仪式上,党委书记“扎根者·瞭望者·分享者”的育人使命,与我校“有温度、真情怀、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形成奇妙共振。这让教师们深刻体悟到——扎根的深度决定教育的高度!
正如尚俊杰副院长回溯的北大教育史,我校在品牌升级中同样坚持“守正创新”:保留传统课堂的“精讲多练”精髓;引入PBL项目制学习等前沿模式;形成“国家课程、书院课程与融合课程”三维课程体系。
本次授课团队与专家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文茗、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葆勤、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创新与评价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夫运、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研究与实践专家刘文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培训办主任范皑皑、北京新府学外国语学校高中部校长刘燕海。
解码北大课堂
教师发展的N种可能
1
基础夯实
教学基本功与职业反思

刘燕海校长主讲的“教师基本素养与生活方式”,将教学基本功与职业生命融合,从课堂语言雕琢到健康生活滋养,让老师们明白“教”始于能力、成于热爱。在案例与追问中,重识“教师是灵魂塑造者”的分量。
2
视野拓展
思维、媒介与国际化

王葆勤教授主讲 “认知主导人生,思维引领教育,做教育的思想者 —— 浅谈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教学注入思维活水。引领我们跳出 “知识传授者” 的固有角色,尝试以思维引导者的身份,去点燃学生探索未知的火种,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思维培育的进阶。

郭文茗教授的 “知识的传播与媒介素养” 课程,立足全球化教育浪潮。从解析 IB 课程框架,到梳理 AP 体系特色,为本土教学嫁接国际视野,让我们看见不同教育范式的优长。同时,聚焦信息时代的媒介洪流,提醒我们在繁杂信息中站稳脚跟,做学生辨别、吸纳知识的引路人,守护教育场域的清朗。
3
创新进阶
创造、跨学科与AI融合


范皑皑主任解析创造性思维培养路径,学员案例让“创新”从理念落地为可操作策略;罗夫运秘书长 “新课标指导下的跨学科学习” ,紧扣教改方向。拆解跨学科教学的逻辑,分享融合实践路径,为打破学科壁垒、培育综合素养,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助力我们在新课标落地中找到破局点。

刘文江老师带来 “教师如何用好 AI 进行教学(讲座 + 工作坊)”踩准教育数字化的鼓点。从 AI 工具的教学场景适配,到实操演练中的问题破解,手把手教我们将 AI 融入教学设计、课堂互动与课后反馈,为传统教学装上智能引擎,解锁教育创新的新可能。
4
实践沉淀
从调研到展示
项目制街头调研中,老师们聚焦未来教育等议题,从问卷设计到数据分析,在协作中检验知识应用;融合式跨学科教学展示里,不同学科教师组队,将思维管理、AI工具熔于一炉,在实践中洞见教育创新的无限可能。本次培训中,我校教师团队始终以饱满热忱投入全程,主动参与、深度投入、协同共进,让此次学术之旅成为知识吸收与教师成长的双向赋能过程。


教育回声
从未名湖到天府之国的思想涟漪

王老师
回望燕园学路,从教学根基夯实,到视野边界拓展;从课堂实践深耕,到前沿技术触摸,每一步都踩在育人成长的关键处。
汲取前沿教育理念,提升综合素养,将所学所悟带回学校,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许老师
课堂之上,老师们专注聆听、勤做笔记,遇精彩处便主动举手发言,结合本校教学实例与讲师深入探讨——从板书设计的本土化尝试,到跨学科课程的实践困惑,再到AI工具的应用设想,每一次提问都直指教学痛点,每一次分享都凝结实践智慧。小组研讨时,大家分工协作、各展所长,或牵头梳理思路,或补充细节案例,或提炼核心观点,在思维碰撞中凝聚共识。





当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遇见成都绵实外的“根植传统,放眼世界”,这场师资升级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哲学的升维。正如品牌发布会上梁惠娟校长所言:“教育是温暖的奔赴,更是永恒的探索。”
此刻,在成都平原的校园里,燕园带回的火种正化作满天星光——那些重构的课堂、重写的教案、重塑的教育信仰,都在诉说一个不变的真理:教育的终极升级,永远是教师心灵的无限生长。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