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理到心灯 | FLA中学部教师共读一本书(四)


从定理

到心灯

FLA|中学部

教育的真谛如何在理性课堂中照亮前路?我校STEM组的三位教师以万玮“五重境界”为镜,共同映照出一条从学科根基通往育人本质的蜕变之路。从知识传授者的执着到自我超越者的求索,从破解教育焦虑的“破茧”智慧到课堂内外五重境界的生动实践,三篇深度思考殊途同归,叩问着教育的核心命题:理科教师如何超越公式定理的疆界,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灯火?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中,我们不断思索、探寻: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引发我对教育本质和教师成长的深刻思考。
初入教坛,我和大多新手教师一样,处于教知识的阶段。满心满眼都是教材上的知识点,力求把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只要学生能掌握,教学的任务便圆满完成。单元测试成绩成了我心情的晴雨表,成绩好时,欢欣鼓舞;平均分不理想,便焦虑万分。可渐渐地,我发现同样的知识输入,学生的收获却大相径庭,这让我陷入困惑,也促使我开始寻求改变。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逐渐领悟到教方法的重要性。此时,目光从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我开始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设想他们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走上讲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些尝试不仅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我也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稍得解脱,教学也变得更有成就感。
当教学方法逐渐成熟,我越发察觉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有着紧密联系,从而开启了教状态的探索之旅。有些学生看似在认真学习,实则是被动应付。于是,我开始花费更多时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交流谈心。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真诚的赞美、一场深入的对话,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花,让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人生,是教师境界的又一次升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领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学科和课堂,而是要拓展到学生的整个人生。关注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与学生分享励志故事、在学生迷茫时及时给予指引,这些都可能在学生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而最高境界——教自己,让我对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教育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熏陶,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学习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教育素养和人格魅力,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才能以更好的自己引领学生成长。
掩卷沉思,我深知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五重境界不是简单的层级递进,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日常教学中,我或许会在不同境界间穿梭,时而专注于知识传授,时而侧重于方法指导,时而关注学生状态,时而思考人生引领,同时也不能忘记自我成长。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以这五重境界为指引,不断反思、探索、成长,努力成为一名有智慧、有情怀、有境界的教师,用爱心与耐心,在学生的心田播撒希望的种子,陪伴他们茁壮成长。
——Rosie Jin





读完《破茧》这篇文章,内心泛起层层涟漪,文中关于教育的探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教育环境里家长、孩子和教师的复杂处境。
文章中家长的苦闷,是众多家长的缩影。在教育被高度重视甚至引发恐慌的当下,孩子在学业压力下的挣扎令人心疼。二年级的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快乐探索的年纪,却因学业评价的压力产生厌学情绪。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不应是揠苗助长,过度关注成绩和进度,忽略孩子的心理和成长节奏。就像文中的孩子,暑假能主动学习,开学却被学校的负面反馈打击,这凸显出教育评价体系应更注重鼓励与引导 ,而非单纯的批评与施压。
文中作者以自身在美国学习英语的经历悟出:学习快慢皆有价值,恰似树木生长,有速生十年成木者,也有慢长终成栋梁者。这一观点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全新视角。我们常常陷入名校竞争、成绩至上的焦虑中,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无论是快速掌握知识,还是在缓慢积累中沉淀,都有其独特意义。
“破茧”这一意象在文中贯穿始终,寓意深刻。教师和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成长与悟道,如同蚕破茧。每一次突破认知局限,每一次对教育本质更深刻的理解,都是一次破茧。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孩子是否“破茧”,更应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断成长,是否能以更开阔的心胸、更科学的理念去引导孩子。
同时,文中对班主任建议家长给孩子补课这一情节的讨论,也引发我对教育行业现状的思考。教育本应是为孩子指明方向,而非将家长引入焦虑歧途。教师应秉持教育初心,真正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从成绩角度评判学生,制造不必要的教育焦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处教育浪潮中,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都应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在合适的节奏下成长,让他们在破茧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自信、勇气和对学习的热爱。正如文中所说,每破一层茧,心胸更开阔,烦恼更少,我们应在教育的道路上,与孩子一同破茧,共同成长,寻找教育的本真。
——Lina Li




万玮老师在《教师的五重境界》中提出,教师的成长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这五个境界的递进关系,也意识到自己仍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
第一重境界:教知识
刚入职时,我的课堂主要围绕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公式推导展开。比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我会详细讲解电子转移、化合价变化,确保学生记住规律。但很快发现,学生只是机械记忆,遇到陌生情境就束手无策。
第二重境界:教方法
后来,我开始注重解题思维。比如在“化学平衡”教学中,不再单纯强调勒夏特列原理,而是引导学生分析变量如何影响平衡,让他们学会用“假设-验证”的方法推理。学生逐渐能举一反三,面对工业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时,能自主分析温度、压强的影响。
第三重境界:教状态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好机会。有一次,学生做“中和滴定”实验,数据误差较大,有人想直接修改数据。我借机讨论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强调真实记录、分析误差的重要性。后来,他们在实验报告中主动讨论误差来源,甚至提出改进方案。
第四重境界:教人生
化学不仅是知识,更蕴含哲理。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升温能加快反应?人生是否也像化学反应,需要合适的“活化能”才能突破瓶颈?有学生在周记里写道:“学习就像催化剂,找到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第五重境界:教自己
教学相长,学生常给我启发。一次讨论“绿色化学”时,有学生提出用厨余垃圾制生物燃料的创意,让我意识到教师也要保持学习和创新。教育不仅是单向传授,更是共同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确: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人生的陪伴者,并在教育中不断修炼自己。这条路很长,但每一步都值得。
——Rachael Wang





从聚焦知识点的“晴雨表”,到关注方法的“换位思考”,再到点燃状态的“心灵对话”,进而拓展至引领人生的“梦想播种”,最终回归“教自己”的终身成长——这“五重境界”并非简单的阶梯,而是教师专业生命不断拓展的同心圆。理性思维下,同样涌动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体悟与人文关怀。无论是破解学业焦虑的“破茧”之思,还是课堂内外的育人实践,都印证着:真正的教育,在于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生命润泽生命,在师生共破层茧、同臻境界的旅程中,成就彼此生命的丰盈。教育之路漫长,唯愿心灯不灭,星火相传。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