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造“赛车”!弘科未来少年VEX机器人集训硬核成长记
2025-07-31 08:19
发布于广东
这个夏天,在弘科未来 x STEMHUB的VEX VRC训练营里,3位少年与零件、代码和竞技热情为伴。短短两周,从零部件的组装到赛场的激烈对抗,他们不仅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战斗机器人,更经历了一场工程思维与协作能力的蜕变。
01
精密构筑:从“骨架”到“神经”的诞生
集训伊始,挑战便已降临。
机器人的“骨架”——底盘,是决定赛场表现的基础。学员们从理解定位杆的原理开始,在反复拆装中精确校准每一根连接件。需要在狭小空间内安装垫片,对他们的耐心和精细度提出了严苛要求。“公差控制”和“强度测试”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硬件担当”李浩铭、“结构专家”谢承恩手中实实在在的反复操作。



每一次返工,都是对工程严谨性的深刻领悟。
随着底盘框架的稳固,功能模块的搭建紧锣密鼓展开。面对新赛季高强度的对抗环境,防护与效率缺一不可。机器人滚筒结构要加装护栏,确保得分球稳定传输;四连杆驱动系统,赋予机器人灵活调整发射角度的能力;标志性的麦克纳姆轮,则让赛车拥有了全向移动的赛场优势。


当集训进入第四天,第一代机器人主体结构宣告完成,冰冷的金属部件在少年们手中被赋予了生命雏形。

02
代码赋能:让机器“思考”与“感知”
机器人光有强健的“体魄”还不够,更需要“最强大脑”。
编程战场由刘思翰同学领衔。他为机器人植入了“感官”与“智慧”:光学传感器自动识别球体颜色,大大减轻操作手负担;陀螺仪则如同精准的导航仪,确保自动程序中的转向稳定可控。探索更高级的PID控制算法,更是让队员们初窥自动控制理论的大门,见证了代码如何让机器变得更加“听话”和可靠。

编程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
训练营要求所有队员掌握基础编程知识,理解摇杆控制逻辑和按钮功能。当刘思翰主动化身“小老师”,向队友们分享经验时,知识共享的种子在团队中悄然萌芽。教练强调:“未来赛场上的工程答辩需要全员理解原理。” 这打破了技术壁垒,让团队沟通更加高效流畅。

03
实战淬炼:在对抗中进化,为赛场蓄力
集训后半程,重心转向最激动人心的实战对抗。
训练强度陡然提升:单日进行高达15场的密集比赛,模拟赛场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故障,比如程序崩溃、机械故障等。一场特别的师生BO3对战,学员们甚至成功从教练手中拿下一局胜利,信心倍增!



“失败比胜利教会我们更多。” 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每半小时一场比赛后的复盘,都成为宝贵的成长时刻。他们学习分析对手策略,找出自身机器和战术的弱点,并迅速调整优化。高强度的对抗不仅磨砺了操作技巧和临场决策能力,更锤炼了超乎年龄的心理抗压能力。

04
少年心语:亲手搭建的领悟

“编程主力”刘思翰

“硬件担当”李浩铭

“结构专家”谢承恩
两周高密度的训练,带给学员们的远不止于技术:
“硬件担当”李浩铭:“拧到第100颗螺丝时,我才真正懂了‘公差’的意义。赛场上,毫厘之差,机器人可能就会失控。”
“结构专家”谢承恩:“调试四连杆结构让我明白,每一个支撑点都关乎整体。就像我们的团队,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紧密协作才能发挥最大力量。”
“编程主力”刘思翰:“当传感器第一次准确识别出球的颜色,机器仿佛‘看见’了世界。那一刻,我好像感受到了未来智能的脉搏。”
新赛季规则的重大变化(教练禁止入场、机器不可带离赛场等)让这次集训的价值尤为凸显。这意味着,赛场上的任何可能的突发状况,都必须由队员们独立解决。每一次训练中反复演练的应急方案和快速排障能力,相信都将成为他们未来征战赛场的真正“护身符”。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