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责长大的孩子,正在用沉默和冷漠回击你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能错?”
“你再看看你自己写的这个作业!乱七八糟的!”
“我说了多少遍不要顶嘴,听不懂吗?”
这些话语是否曾在你教育孩子时脱口而出?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小心犯错时,指责往往成为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
曾有位妈妈吐槽:“我女儿现在11岁,说她一句就会怒气冲冲回嘴,有时候还会砰一声摔门。我实在搞不懂,她小时候挺乖的,现在怎么脾气越来越差?”
但当她细数自己平时和女儿的相处方式时,我们发现,她总是忍不住贬低孩子:“你怎么总是记不住?”“又犯低级错误!”“你是不是脑子不动?”……
她一边想要女儿“懂事”,一边不断否定她的价值——孩子当然会用“愤怒”来保护自己。
愤怒,是孩子内心求救的一种表达。TA不会说“妈妈你这样说我,我很受伤”,TA只会表现为顶嘴、冷漠、关门、摔东西,甚至沉迷手机或游戏。TA用这些方式在告诉你:“我已经不想和你沟通了。”
父母的指责,不会让孩子变好,只会让TA越来越远离你。
指责型父母,无形中的伤害制造者
指责型父母往往认为自己只是在“纠正错误”或“为孩子好”。
他们将焦点集中在孩子的缺点或失误上,忽视其努力与进步,并常以“为你好”为名掩盖指责的本质。
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源于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创伤、过高的自我期待与现实落差,以及对教育方式的错误认知。
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中的王玲珑,从小学开始,她就没有周末,考试只要不是100分,在她妈眼里就是不及格。95分以上,所有错题抄50遍;95分以下,抄100遍。
一次她考了83分(全班第一),却遭到妈妈一顿毒打,还跪了三个小时搓衣板,直到流鼻血才被允许起来。
这样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王玲珑成年后出现躁郁症,即使创业成功,内心依然无法摆脱母亲指责的阴影。
指责型父母的语言暴力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具破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7%的沟通取决于说出来的内容,38%在于声音(语气、声调、速度),55%则来自视觉语言(仪态、姿势、表情)。
当父母板着脸、提高音量指责孩子时,传递的是全方位的否定信号。
在长期指责下,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被一点点侵蚀。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与能力,认为自己真的如父母所言那般一无是处。
这种内心的自我否定逐渐转化为愤怒——对父母不公平对待的愤怒,对自己无法获得认可的愤怒。
被指责的孩子常通过两种方式表达愤怒:
在行为上,他们可能用顶嘴、叛逆来反抗父母的权威,捍卫那摇摇欲坠的自尊心。在学校或社会中,他们也可能将愤怒投射到与他人交往中,难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陷入孤独与无助。
在心理上,孩子因为抑郁而进行自我攻击,可能出现焦虑、躁狂等症状。长期处于被指责氛围中,孩子可能会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
孩子在幼年时期,父母是他们认知世界和自我的镜子。如果镜子中反射出的总是负面形象和评价,孩子很难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
长期的指责会让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断累积,如同不断膨胀的气球,最终以愤怒的爆发来释放压抑。
当父母习惯了用“批评”表达爱,孩子最终学会的,只是“防御”。
代际传递,原生家庭的隐形枷锁
指责型教育模式往往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言:“生命中最不幸的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热锅上的家庭》书中描述了一个典型案例:16岁女孩厌学叛逆,经常逃学甚至有自杀倾向。心理治疗师分析后发现,女孩的外婆也是一个爱挑剔的妈妈,从来看不见孩子的成就,只会斥责孩子。
这种养育模式伤害了女孩的母亲,而母亲又不自觉地将同样模式用在女儿身上。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身上有了他们的痕迹,转而就将这种行为用在下一代人身上。如果不有意识地改变,这种指责模式会像遗传密码一样,一代代复制下去。
更令人担忧的是,指责型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他们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成为一个指责型的人,从而难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极度自卑,不敢与人交往,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指责。
改变之道,从指责到理解的桥梁
打破指责循环的第一步是父母自我觉察。记录每次指责孩子的场景和情绪,分析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是出于焦虑、失控,还是受原生家庭影响?6这样可以帮助父母将孩子的问题与自身情绪区分开。
1、把“批评语言”换成“观察语言”
从:“你太马虎了!” 到:“这个字写得有点不工整,要不要一起看看哪里能调整?”
用客观、描述性的语言代替指责,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更容易接受建议。
2、学会“情绪拆弹”而非“情绪引爆”
孩子生气、拖拉、不配合时,家长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深呼吸三次
内心默念:“他现在需要的是理解,不是训斥”
暂时不说话,给情绪缓冲的空间
稳定情绪,是做父母的第一能力。
3、用“我感受”代替“你问题”
从:“你怎么又玩手机!” 到:“我担心你晚上睡得太晚,会影响明天的状态。”
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直接下定论——这样孩子更容易与你共情,而不是马上反击。
4、经常“看到他的努力”,而不是只盯着问题
很多父母习惯“挑错”,但孩子更需要“被看到”。
哪怕只是一句“你今天认真写作业的样子我挺喜欢的”,都能极大地鼓舞孩子。
孩子不是因为被批评才进步的,而是因为“被鼓励”而变得愿意坚持。
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转变经历:当儿子又在客厅踢球时,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指责,而是表达感受:“地板被弄脏了,我好难过,因为过会儿又要辛辛苦苦拖地板了。”
儿子听了后感到内疚,主动道歉并帮忙拿拖把。妈妈及时肯定:“儿子长大了,真懂事!”结果儿子承诺:“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在客厅踢球啦!”
父母的好脾气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很多父母苦恼:“为什么我家孩子这么难教?”
但真正要问的,其实是——你是不是也很难“管住自己”?
教育的第一步,不是改孩子,而是先改我们和他说话的方式。
你少一点指责,他多一点理解;
你多一点耐心,他就会少一点反抗。
记住这句话:
一个孩子变得愤怒,不是因为他天生坏脾气,而是他已经失去了被理解的通道。
现在开始,重新打开这条通道吧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