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公爵国际奖(铜章)户外探索科 | 评核旅程:香港麦理浩径
2025年6月6-8日,在这个酷暑的夏日,ASJ有52位学生和7位导师向爱丁堡公爵国际奖(铜章)户外探索科发起评核旅程的挑战。
此次前往的目的地是中国香港著名的徒步线路——麦理浩径,这是一条以第25任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的名字命名,他于1971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推动了香港郊野公园和远足径的发展。麦理浩径共分为十段,横跨香港24个郊野公园中的8个,全程风景各异,不论山岭、岸边、丛林、溪涧,全都美丽得叫人叹为观止。麦理浩径获评为全球二十条最佳行山径之一。本次挑战的是第一、二段路段,其中第二段为精华路段,是麦理浩径的最美路段,途经浪茄湾,西湾,咸田湾等多个沙滩营地。
旨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性与团队合作,学习与队友共同规划路线、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生存技能,掌握导航、露营、急救等实用技能,在面对户外挑战时保持冷静,勇于克服困难,提高毅力与适应力,深化环保意识,尊重自然环境,践行“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原则。
2025年6月6日,天气炎热,下午放学后,学生们就背上行囊乘车前往深圳,经过行领攀户外运动中心的专业培训,各小组兴致勃勃地制定前行计划,随后又满怀期待地前往超市采购物资。
2025年6月7日,炎热天气持续,气温最高32度,学生们踏上今日份10公里旅程。肩上的背包沉甸甸的,压得人每一步都像在丈量大地的重量。可当穿过晨雾,踏过碎石,那些被汗水模糊的视线里,却盛满了意想不到的风景——山岚在指尖流淌,花朵在脚边摇曳,风穿过林梢沙沙...... 这一路,当有人气喘吁吁时,总有一双手伸来分担重量;当有人踉跄打滑时,总有一句“慢点,我等你”在身后稳稳托住。背包的重量会消散在风里,但互相托住的手永远记得力量;山路的尽头就在脚下,而情谊的里程永远在延伸......
抵达营地时,夕阳将我们的身影长长地投在金色沙滩上,背包的勒痕已化作跋涉的荣耀花纹。稍作休整后,学生们便默契地分工协作:支起帐篷、烹制晚餐。当咸涩的海风轻抚夜色,大家围坐畅谈,规划翌日行程。不知是谁起了头,欢快的歌声伴着浪涛在沙滩上荡漾,此起彼伏的笑声与繁星一同点亮了海滨的夜晚。
2025年6月8日,凌晨五点的海风还带着凉意,学生们踩着细沙奔向潮线。当第一缕霞光刺破云层,整片海域瞬间被点燃——绯红、鎏金、靛紫在浪尖跳跃,像打翻的调色盘泼洒在青春的画布上。有人举起相机,有人张开双臂,所有惊叹都融化在沁爽的海风里。
炊烟很快混着晨雾升起。热腾腾的锅开始翻煮着,食物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学生们心满意足的用餐,连收拾帐篷的动作都带着韵律——折叠起昨夜星辰,装进行囊的是满溢的朝气。
当背包扣咔嗒合上时,朝阳已跃出海平面三竿。最后的旅程在脚下舒展,像被镀了金边的未来,正等着学生们用沾满沙子的鞋底去丈量。
参加爱丁堡公爵国际奖户外探索科,是一次难忘的自我突破之旅。
行程中,翻山越岭、穿越密林,疲惫与挑战不断袭来。但当我咬牙坚持,与队友互相扶持抵达终点,俯瞰壮丽风景时,所有艰辛都化作了成就感。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体能,更让我明白坚持与协作的力量。
——爱斯机队 G8 于同学
在6月6日至6月8日的三天里,我们踏上了香港麦理浩径的最终评核之旅。这段旅程见证了我们从生疏到默契的蜕变——当同伴力竭时总有人及时伸出援手,在嶙峋的山路上,我们的汗水与欢笑交织,铿锵的口号在山间久久回荡。尽管路途艰险,但记忆中最鲜活的,却是沙滩上此起彼伏的笑语,深夜里裹挟着咸味的海风,以及那张被汗水浸得发皱却格外珍贵的合照——它静静躺在掌心,记录着青春最动人的模样。
——爱斯机队 G8闵同学
记得第一天踏上麦理浩径时,你们还带着兴奋和好奇,背包里塞满零食,脚步轻快。但随着山路越来越陡,阳光越来越烈,汗水浸透了衣服,呼吸也变得沉重。终于到了晚上休息,是在营地与野猪、野牛的“共眠”的一夜。你们既紧张又兴奋,屏住呼吸,打开手机电筒小心地观察。后来,甚至还有野牛慢悠悠地从营地中间穿过。那一夜,星空格外璀璨,海浪声隐约可闻,而你们在帐篷里小声讨论着白天的见闻,既害怕又新奇。这种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体验,是课本永远无法给予的。
第二天的路程更加艰难,烈日下的沙砾反射着刺眼的光,陡峭的碎石坡、湿滑的泥径……每一步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这次徒步,不仅是一次户外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历练。你们学会了在困境中坚持,在团队中担当,也在大自然的壮阔中懂得了敬畏与谦卑。希望未来的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们都能记得——那个咬牙坚持的自己!
——爱奖7队 G9 导师 丁老师
参加爱丁堡公爵国际奖铜章的麦理浩径徒步,像一场用汗水和脚印写就的成长课。当我在暴晒中攥紧登山杖,看汗水在发烫的岩石上砸出白印时,忽然懂了这个奖项的深意——它从不是让我们征服山野,而是在与自然的对峙里,凿出自己的韧性。
最深刻的是翻越马鞍山的午后,紫外线把山脊烤成镜面,同行者的速干衣后背全是盐渍的裂纹。有伙伴膝盖发颤时,老师跪在碎石堆里教我们用登山杖借力,他汗湿的袖口蹭过我晒伤的小臂,那点微凉突然让我明白:奖项背后的勋章,从来不是独行的勇猛,而是在灼人日光里,愿意递出半瓶水的温度。
返程时回望被甩在身后的山影,掌心的水泡还在发烫,心里却像被山风洗过般透亮。爱丁堡公爵国际奖教会我的,不是完成多少公里的徒步指标,而是当你在暴晒中快要撑不住时,突然懂得把颤抖的手伸向同伴,也接住别人递来的力量——那些和团队一起在烈日下咬牙走过的路,最终都成了刻进骨血里的勇气,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在与自然的对话中,看见自己比想象中更坚韧的模样。这次爱丁堡公爵国际奖让我明白了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挑战,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小组活动的培养能力的机会。我相信我会继续拥有探索精神,继续挑战下去的!
——猎奇队 G10 潘同学
爱奖冒险旅程,两天徒步18公里,一路满是故事。海边露营,与流浪牛为邻,追逐美丽的日出,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爬坡时酷热与疲惫交织,孩子们毫无怨言,展现超强团队力,主动互助调配装备,有的孩子负重近30公斤仍大步前行。这趟旅程,让我懂得爱奖意义不在说教,是踏上旅途,于山海间寻找生活的答案。每步艰辛,串起山海盛景,更见证坚持与协作力量,是累却难忘的成长之旅,也让我愈发珍视与学生并肩的珍贵瞬间 。
——爱斯机队 G8 导师 邓老师
海边一夜:惊喜与成长
这次爱丁堡公爵国际奖的海边扎营太难忘!刚安顿好,就看到一群牛慢悠悠走过沙滩,离帐篷那么近,太神奇了!晚上更刺激,突然听到灌木丛响动,居然是野猪一家!大家又紧张又兴奋,屏住呼吸看着它们消失在夜色里。
最震撼的是清晨。天一亮我们就走出帐篷,看着太阳一点点从海平面跳出来,把天空和大海染成橙红色,那画面美得说不出话。盛夏的晚风吹着,心里却特别亮堂。
小伙伴们一起做饭、搭帐篷,虽然有点手忙脚乱,但成功了就特别开心。遇到野猪也没慌,互相提醒保持安静。看着那么大的牛、野猪,还有壮观的日出,突然觉得世界真大!这趟旅程不仅让我们学会动手做事,更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奇妙和伙伴的力量,感觉自己变勇敢也更独立了一点!
——广州AJ队 G11
教室外的成长
周末我带着学生参加爱丁堡公爵国际奖户外探索,深受触动。走出教室,孩子们展现了令人惊喜的另一面。
看着他们用简单炊具认真协作做饭,那份专注和动手能力远超课堂表现。途中,大家自发互助,背包重了有人分担,路滑了伸手搀扶,这份发自内心的关怀比说教更有力。
夜晚围坐,没有舞台灯光,孩子们大方展示才艺:歌唱、跳舞… 那一刻,我看到了分数之外,一个个鲜活、多才多艺的个体。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往往发生在实践中。当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团队需要互相扶持,当个性在自然中绽放,孩子们展现出的能力、品格和闪光点,就是教育最珍贵的成果。这就是最好的成长课堂。
——广州AJ队 G11导师 潘老师
作为爱丁堡公爵国际奖户外探索项目的导师,带领学员踏上香港麦理浩径的评核旅程,是一次充满惊喜与感动的经历。这段旅程不仅是对学员的考验,也让我对户外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第一天从北潭涌徒步至西湾,沿途的山路崎岖,烈日炎炎,学员们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他们相互协作,运用所学的户外技能辨别方向、规划路线,面对陡峭的坡道,没有一人退缩。抵达西湾时,大家齐心协力搭建帐篷、准备晚餐,在露营过程中,学员们学会了适应野外环境,也增进了彼此间的信任与默契。
第二天行程更具挑战,从西湾到北潭凹,漫长山路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力。途中有学员体力不支,有同学扭伤脚踝,但同伴们主动分担行囊、加油鼓劲,展现出珍贵的互助精神。
作为导师,我见证了学员们从依赖到独立、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也深刻感受到麦理浩径的山海赋予教育的独特力量。它不仅能让学员们走出舒适圈,挑战自我,更能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适应能力。期待未来,学员们能带着这段旅程的收获,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勇敢前行。
——GZA队 G10导师 裴老师
历经酷暑的跋涉、崎岖山路的考验,以及团队协作的磨合,学生们终于完成了这段充满挑战的旅程。每一步脚印,都是对毅力的肯定;每一滴汗水,都是成长的见证。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他们不仅征服了自然的障碍,更超越了自己的极限。
这次旅程教会学生们的,不仅是野外生存的技能,更是坚持、责任与信任的力量。当疲惫化作自豪,当困难变成回忆,这段经历终将成为他们人生中闪亮的勋章。原来所谓成长,从来不是独自抵达,而是一群人,把挑战走成歌,充满勇气迈向未来!愿这份勇气与信念,继续指引学生们迎接未来的挑战。无论前路如何,他们已证明——只要心怀坚定,就没有无法抵达的远方。
“The journey may be tough, but the reward is boundless.”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