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佰伦:从王府到哈佛,我想用设计重塑城市品质

“建筑设计不只是构筑空间的技术,
更是打通历史断层、调和人与自然、
让社区融合共生的实践。”

The multi-faceted BRS youth
2025年夏,毕业10余年后,借着出差培训的机会,我再次踏进这个曾经生活了3年的校园——北京王府学校。
走进校园的那一刻,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说熟悉,是因为这里见证过少年时代的我为追逐梦想的努力;说陌生,则是眼前的校园早已褪去旧颜:曾经的白墙被染成了沉稳的王府红,校门也换作更显气派的模样,连空气中都流动着岁月沉淀后的新意。
漫步在校园里,刹那间,那些被时光封存的片段突然翻涌,一段始于王府画室的寻梦之旅就这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在王府
培养“自我导航”的内力
2009年初,我正处于即将初中毕业的关键时刻,但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却越来越浓厚。因此,父母为我选择了必威Betway中文版赛道。最初做这个规划时,他们原本是想让我直接出国读高中,后来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先在北京国际学校“过渡”一下,会更为稳妥。
但是,选择哪所国际学校呢?一时间没有头绪。后来,一个朋友和我们提起“北京王府学校”,对那里的环境和氛围赞不绝口。于是我们便决定去看看。
大概三、四月份时,趁着周末放假,我们专门来到王府学校。那时学校还是朴素的白房子,整体看远非今日这般气派,但广场上静默伫立的孔子像,以及周围斑驳的树影,倒也别有一番沉静韵味。坦白说,当时我对学校环境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但王广发校长的热情,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再入王府,张佰伦和当年留下深刻印象的孔子像合影留念
2009年9月,我正式入学,也迎来了初期挑战。尤其是英语学习成了我必须攻克的难关。所幸,这里有着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课堂互动、与外教交流、多媒体资源,让我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提升。
与此同时,我也切身感受到了必威Betway中文版的独特之处。这里没有刻板单一的成功路径;课堂之外,活动丰富多彩;伙伴则具有多元背景、相处模式迥异……与其说这里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不如说是一个“个性化练功房”,它要求学生打破被动应试的惯性,学会主动自我规划与自我驱动。
所以,对我来说,在王府三年的学习时光非常珍贵:它提前将选择权交给我,锻造着我“自我导航”的内力,逼我去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这份提前的“适应性训练”,成为了我后来在国外生存的砝码,也是我与很多“出国后即放飞自我者”的根本区别。

与艺术结缘
当时,很多同龄人在求学路上都是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并不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而王府为我提供了珍贵的探索空间,让我得以寻找到内心的真正热爱。
我与艺术的缘分,便起始于王府学校的艺术工作室。在这个充满着创作自由的空间里,我度过了极为充实的高中时光。记得那时,趁着课业间隙,我们一小群人常窝在这个画室里“折腾”。最初的笔触是笨拙的,只是在白纸上努力描摹光影与形状;但随着练习的深入,创作时内心的专注与沉静,以及笔端生花的喜悦,逐渐让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我心中萌芽。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基本都是从零开始。所以,有些同伴尝试几次后,觉得不如意便离开了,而我们几个坚持下来的人,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中,绘画技巧不断进步。到了高二,我不仅画得越来越有模样,对艺术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与此同时,2009年前后的北京,天空常常是灰蒙蒙的一片。每次出去跑完步、打完球,嗓子都会有刺痒感,这让我开始关注环境,也开始反思城市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王府赋予的探索自由,让我沉浸于画笔与色彩的世界;而北京上空那片挥之不去的灰色,又催生了我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忧虑。它们最终交汇于一点——城市设计。这既包含了我对艺术创造的本能向往,又为回应那份“城市之痛”提供了实践支点。于是我决心将方向锁定在景观建筑领域。当时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宾州州立大学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便成了我心中理想的目标。
offer如约而至的那一天,我清晰地意识到:那片曾压抑呼吸的灰色天空,终会化作笔下重构城市蓝图的恒久动力。

▲张佰伦欣赏2025届同学毕业献礼,对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与设计技术赞叹不已
在大学
感悟建筑设计的本质
初入大学时,挑战和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国外高校很注重学业质量,顺利毕业并不容易。除此之外,我这个专业的中国学生数量非常少,那年我甚至是全系唯一的外国人。
没有中文社交圈作为缓冲,所有交流和学习必须直接切入英语思维模式。再加上课堂上的专业术语、小组讨论中的本土表达,远超高中英语所学的范畴。所以初期上课时,我只能靠“连猜带蒙”,周末还得反复研习同学的作业范例才能勉强跟上进度。
然而,这段短期的孤独与艰难,反而倒逼我彻底融入了本土的学习状态,加快提升了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很快找准了在这里的学习节奏。
因为建筑设计学科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些都无法在封闭的实验室中获得,必须通过亲身接触多元环境、在具体项目中去感悟。所以,在宾州州立大学五年的学习的最后一年,我申请到西班牙和德国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游学和实践。
在德国,我参与了对波恩贝多芬音乐厅的改造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更新涉及复杂的文脉延续与功能活化。我们团队与当地政府规划部门协作,从多个层面提出了学术性设计方案。虽然方案侧重于研究层面,但同样必须充分考虑预算、文化等各方面因素。而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那个项目,则让我通过深入参与旧厂区的改造研究,了解了工业遗产更新的前沿课题。
这两次实践,对我产生了远超技术提升的影响。我开始逐渐意识到:建筑设计不只是构筑空间的技术,更是打通历史断层、调和人与自然、让社区融合共生的实践。

在哈佛
设计有价值的“负责任方案”
大三学习期间了解到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在学术界的引领性,我便开始提前规划,为撰写简历、文书,制作作品集积累素材。出乎意料的是,申请过程虽有忐忑,却意外顺利。如今回想,这份“顺利”背后或许是长达两年的蓄力:每一次课程作业的极致推敲、每一次实习中的设计实践、每一稿作品集的反复修改,都成了叩开哈佛大门的底气。
然而,真正踏入哈佛校园后,扑面而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压力感。这里汇聚着全球顶尖的头脑:课堂上总有人能提出颠覆认知的见解,工作室里也布满着精密复杂的模型。这一度让我不得不思考在这个竞技场中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但渐渐地,当我在深夜赶图时,看到邻桌同学同样焦头烂额;当我在小组讨论中,发现“大神”也会逻辑卡壳,便领悟到: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始于自我的设限。一旦跨过“我不行”这道坎,专注解决问题,许多看似高不可攀的事,也会在行动中显露出可行的路径。这种认知重塑,成了我在哈佛最深刻的成长。
凭借着这份心态,我在哈佛顺利完成了两次重要国际项目。一次是菲律宾古城区的城市更新项目,我们三人组成的小团队肩负着多重压力:既要在紧迫时间内交付专业水准的成果,还要面对与指导教授在方法上的分歧:我们习惯于高效的推进节奏,而教授则坚持“慢工出细活”,要求对历史街区改造的社会影响进行反复验证。
另外一次是在沙特阿拉伯的阿尔乌拉,那里到处是沙漠,城市建设发展非常缓慢,我们受邀为那里的一片区域制定规划方案。我们为此需要短时间内高效学习大量关于当地产业布局、交通结构、居住属性的知识,尤其是要深入理解其宗教与文化内涵。
这两次实践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理解:它不仅是空间与功能的构建,更是一场肩负着文化传承的深度对话。而这也正是哈佛的优势,它的项目遍及全世界,只有通过与当地人深度沟通,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才能最终形成符合当地文化血脉、具有真正社会价值的“负责任方案”。

在华润
在城市重塑中思考行业未来
2019年,我从哈佛毕业后,便加入了华润置地,参与负责了众多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包括: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规划开发、深圳湾片区统筹开发等项目。
这些实践以及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对城市发展有了新的认知:一方面,“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也正积极推动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绿色转型,这将彻底改变过度依赖传统资源的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实践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新阶段,城镇化率已接近欧美国家的成熟水平,这意味着城市发展的核心应从追求速度与规模转向追求质量与内涵。
基于上述认知,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其一,未来产业规模将更趋精炼,不再需要庞大的从业人员数量,转而需要少数但具备更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专注于通过重塑空间价值来提升城市品质。
其二,技术创新将成为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整个社会,是提升效率、优化设计与运营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
与此同时,新材料领域的突破同样迫在眉睫。在国际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解决高性能、高科技含量材料的“卡脖子”问题,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自主研发,已成为行业亟需攻关的方向,这也直接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构建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AI赋能与新材料的应用,将是塑造行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后记
采访中,张佰伦聊起母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国外读书,还是后来回国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能顺利解决,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王府的开放包容,让我迅速适应,随时找到自己的节拍。”
谈及未来在专业上的关注点,张佰伦说他关注的核心是城市设计的前沿趋势,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城市空间发展。“比如低碳理念的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创造性介入,这些都是未来城市焕新的巨大可能性所在。”
采访尾声,张佰伦表达了对景观都市主义大师詹姆斯·科纳的敬意。他说这位大师的作品“重新定义了我们如何理解和营造居住环境,定义了‘城市建设’应有的灵魂与形态”。这份对先锋设计的敬仰,也映射着他自身的追求——愿这位年轻的城市规划探索者,终能在广袤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