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剑桥博士:世界顶尖学府的“入场密码”与学子们的逐梦之路
回望在我校暑期举办的2025 UKChO英国化学奥林匹克集训营(中国站),近40名来自全国各地、手握全球奖项的高中生用发烫的草稿纸演算对未来憧憬的画面仍清晰如昨。他们眼底的光芒里,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共同的渴望:向着剑桥、牛津这样的顶尖学府,再靠近一点!这群在赛场上锋芒初露的孩子,正以青春的热忱,为叩响顶尖学府的大门积蓄着力量。
正是这份蓬勃的向往,让我们忍不住追问:究竟什么样的素养,能真正契合剑桥、牛津的期待?带着独特成长底色的中国少年,在这条逐梦之路上,又会遇见怎样的机遇与考验?
为此,我校高中部侯晓静老师特别邀请了此次集训营的核心讲师Peter Bolgar博士展开访谈——这位身兼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副院士、UKChO学术委员会成员与国家队教练的学者,不仅见证过无数优秀学子的成长,更深谙顶尖学府对人才的期待。在一场轻松而深入的对话中,Peter博士将多年见证学生申请的经验娓娓道来,从“剑桥型”学生的核心特质,到中国学生的优势与突破方向,再到如何铺就全球人才的成长之路,每一句分享都带着对教育的敬畏与对学子的期许。
或许,那些渴望走向远方的少年,能从这场对话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而每一位关注教育的家长与老师,也能从中触摸到顶尖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以下便是他们的对话,希望能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一点点启发。
/嘉宾简介/
Dr Peter Bolgar
—
Peter博士主要负责剑桥大学本科生化学学科的授课,组织实验室项目,并参与剑桥大学自然科学方向招生与面试。作为化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教练,致力于辅导学生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
/采访人/
侯晓静
2028届年级主任、高中英语教师
在王府授课10余载
近20年必威Betway中文版从业经验
01
如何定义“剑桥型”学生

◎侯晓静老师:您有多年参与学生申请剑桥的经验,成功申请者需具备哪些与剑桥期望相符的核心素养?
●Peter博士:我们期望从学生身上看到的是学术素养。我们要确保我们的学生具备学术能力和可迁移技能。我们期待与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生一起共事。
◎侯晓静老师:所以您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学术方面的?
●Peter博士:是的,没错。
◎侯晓静老师:怎样提升学术素养才能达到世界顶尖大学的标准呢?
●Peter博士:得有天赋、有热情,还得专注这门学科——毕竟在未来四五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扑在上面。热情就是对学科有天生的好奇心,比如我学自然科学,看到自然界的现象就特别想研究,会去想、去看、去分析。这种热情不光课堂上有,日常生活里也得有,这才是我理解的热情。
◎侯晓静老师:在您看来,刚好够格的和能脱颖而出的申请者,差别在哪儿?
●Peter博士:我们一直在寻找最顶尖的学生,每年申请剑桥大学的优秀学生非常多,我们会根据我前面提到的所有要点来评估申请材料。而脱颖而出的,各方面都是领域里的尖子,会解决问题,对学科好奇,成绩拔尖,还充满热情。
◎侯晓静老师:那么,教授们审核材料时,会打分吗?最后怎么综合做决定?
●Peter博士:这个过程涉及很多人,最终会依据综合分数做出决定,负责监督的人会收集学者、面试导师的测试分数报告,所以这是很多人共同协作的结果。
02
中国学生的优势与挑战
◎侯晓静老师:在我们王府学校,您或许能够看到,这里的理科生保留了中国学习者的传统优势——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我们的研究型项目和跨学科项目,也培养了很好的研究能力。从剑桥大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综合特质是否会被视为理科申请的特别优势?
●Peter博士:是的,当然不只是对学生而言,其实对每个人都适用,而这对学生的申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帮助才是关键所在。
比如通过英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UKChO),学生能接触多主题,对学科的整体理解比局限于狭窄领域更重要——高中阶段需打好基础,为大学各领域学习及后续研究铺垫。
◎侯晓静老师:是的,所以基础是研究的根基。
●Peter博士:我在演讲中提到了菲茨威廉学院的暑期学校,我们在那里做的正是这些,涵盖多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大学阶段的学科内容,这很重要。
◎侯晓静老师:中国学生在面试和学术讨论中,通常会面临哪些挑战呢?
●Peter博士:国际生都会面对更多挑战,比如远离家乡,要适应全新的环境,建议大家日常多练习大声讨论学科话题,特别是解决问题时,与老师交流、向父母解释,和朋友分享热情,通过教别人巩固知识。王府的双语教师体系很好,能告诉学生可能遇到的挑战,甚至包括出国留学的事。
03
出声思考的力量
◎侯晓静老师:如果说多同人聊学科、聊生活是练习学术对话的很好路径,那么在国际学校里,有哪些常见或有效的方法能培养学生“出声思考”的能力?
●Peter博士:正如我一直所说的,应该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在心里想。
◎侯晓静老师:王府的教师都会注重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来展示他们的思考过程。您的日常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在您的课堂上,有什么常规做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
●Peter博士:大课可能有三四百名学生,如果是指导环节,可能是一两个、三四个学生,这取决于教学小组的规模。在课堂上,都会有很多机会让学生参与讨论。我们学院的教师在指导环节都会这样做,教学小组规模越小,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就越多。
王府学校目前的小班教学很有意义,这能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参与、提问和回答。
◎侯晓静老师:您是如何激励学生表达的呢?
●Peter博士:在课堂上,学生自然会参与融入,幸运的是,他们认识班上的每个人,他们会充分利用每一秒。如果是较大的研讨组,学生参与度可能更低一些,但当你和一大群学生坐在一起时,你肯定会参与进来,毕竟不能不参与。
◎侯晓静老师:如您所言,重点不在于得出正确答案,而更多在于思考过程,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和申请者来说,在那种巨大压力下,他们可能很难专注思考。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或压力,更专注于自己的思考过程呢?
●Peter博士:确实,专注思考会很难,大学网站一般会有很多关于如何准备面试之类的信息,各个学院在网站上都有各种YouTube频道,可以观看面试视频。正如我一直所说的,只要练习和你的朋友、家人谈论你的学科,清晰地表达那些特定学科的想法,这些讨论将会极大地帮助你。
04
全球人才培养的更优路径
◎侯晓静老师:作为英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教练,像UKChO这样的学术拓展,除了对大学申请有帮助之外,还有哪些长期价值呢?
●Peter博士:它确实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化学,能让学生把化学吃透。参赛时得花好多时间解题、练思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学科内容,这些本事在上大学、工作后都用得上,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侯晓静老师:您认为,拥有国际奖项和拥有独立研究项目,哪个更重要?
●Peter博士:我不想对它们进行比较,两者都很重要,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科的广泛了解,以及参与研究项目的经历,对攻读博士或深入研究都很必要。
◎侯晓静老师:如果我们合作创建一个为目标是剑桥大学等顶尖高校的优秀中国学生量身定制的预备模式,应该包含哪些关键要素?
●Peter博士:这正是我们在菲茨威廉暑期项目所做的。如我所说,我们有来自不同背景的国际生来到菲茨威廉学院,参加为期两周的拓展课程,这些课程是另一种课程设置,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这门学科。这些模式的建立正是为了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申请国外的大学,特别是英国的大学。我认为鼓励学术讨论是关键。
◎侯晓静老师:申请这个暑期项目竞争激烈吗?
●Peter博士:是的,非常激烈。课程水平高,需提交托福等语言成绩、个人陈述、学术成绩,还需证明沟通能力;若缺乏学科水平和英语能力证明,可能会有面试,以确保学生能参与讨论。学术上,通常寻找排名前5%-10%的学生,愿接受顶级学术挑战。具体成绩要求因国家教育体系而异,类似大学录取,可参考学校官网的典型条件,没有确切数字。
◎侯晓静老师:好的,我会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们的学生,您今天的对话对我们的学生和像我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非常有价值,通过这次交流,我更加确信王府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剑桥大学本科招生标准高度契合。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在今日之后延续这样的对话,或许我们可以探索长期合作,共同开发剑桥风格的备考项目、学术研讨会,或是化学奥赛培训平台,助力中国学生成长。感谢您的见解和分享,再次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

这或许就是顶尖教育的共鸣——它从不只关乎“录取”二字,而是唤醒学生对学科的持久热情,培养他们用好奇打量世界、用逻辑拆解问题、用勇气表达思考的能力。
对于中国学子而言,扎实的基础是出发的底气,而主动探索的锋芒、跨文化对话的从容,则是走向更广阔舞台的翅膀。无论是Peter博士口中对学科“从课堂到生活”的热爱,还是对中国学生“基础与视野并重”的期许,其实都指向同一个内核——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逐梦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方式。
愿这场来自剑桥的分享,能成为少年们行囊里的一盏灯,照亮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路。而我们,也始终相信,当热爱与努力同行,每颗向学的心,终会抵达向往的彼岸。
*注:英国化学奥林匹克(UKChO)由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至今已有57年的历史,是英国历史最久、学术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高中化学测评活动之一。2025 UKChO集训营(中国站)由英国化学奥林匹克组委会(UKChO)与阿思丹香港(ASEEDER)共同举办,以上内容源自集训营暑期在我校开展期间,侯晓静老师对Peter博士的全英文访谈,为便于阅读,部分内容有删减调整。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