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走出蚌壳的沙粒
“17岁全力以赴,18岁好好庆祝”。
当毕业典礼的灯光打在脸上,眼前的光晕模糊了,仿佛又看到那些17岁的深夜:宿舍台灯下佝偻着背刷题的剪影,攥到指节发白的演讲稿,排练室镜子里一遍遍练习表情而涨红的脸……原来全力以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沙粒把自己摁进蚌壳的三年。
今天的这篇文章,来自2025届毕业生Joy,这篇文章,是她记忆里的“赫德时光”。
看着这些文字,我们不禁对这个明明只有18岁的女孩,这群「新人类」的故事愈发好奇,他们的表达,值得被看见。


投稿人 AUTHOR
G12学生Joy Wu
#HDBJ
HDBJ 2025
Graduate
那层“不普通”的壳
硌得慌
进入赫德之前,我心底总揣着点小得意。某次测验拔尖了,某篇作文被夸了,都像揣进兜里的宝石,硌着自己也提醒别人:看,我不一样。
直到那些“别人”真正站到眼前。
演讲台上,总有人能第一个举起手,站在台前自信大方;小组讨论里,他们是那么耀眼,毕竟我始终做不到成为第一个主动开口的人。
在这两者对比的时候,我第一次清晰地摸到了“平凡”的轮廓。

G12毕业照之校园写真
承认它像咽下一口凉水,有点噎,但好像……也没那么难堪?毕竟,大多数时候,我就是这样一粒沙。
可奇怪的是,这粒沙心里,总还存着点不甘的星火:当我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当我上台讲话的时候,当我拿到耀眼的成绩的时候。

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演奏古筝的Joy
原来“平凡”不是铁板一块,它留了缝隙,让那点“不平凡”的光能透进来。而透光的代价,是脚踏实地地去做每一件事。
说实话,我对于“平凡”这个词的理解始终没有变化,通俗来讲就是“普通”。
但正是看清了这份普通,我反而能把目光从飘渺的云端拽回来,踩在更坚实的地上。
小时候我会想:我还是挺聪明的,没怎么努力成绩也挺好的,学什么东西也挺快的。那时我可能太专注于自我,并没有发现身边的人也在闪闪发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我会的东西别人也会,我引以为傲的东西其实也没什么。

“人外有人”这话,听是一回事,真被碾过去,又是另一番滋味。
或许从摸到“平凡”的轮廓时,“普通”对于我来说:
不是认输,
是终于睁开了眼,
看清了世界和自己。
于是,在这条“平凡之路”上,我学会了“平凡地坚持”。
面对学业的压力和挑战,不会盲目地追求成绩和排名,而是在每一天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保持高效和自律。每天少一点焦虑,让自己忙到没时间去胡思乱想。最忙的那段时间,每天除了学习就是一日三餐和睡觉,感觉日子也过得挺快的。
从60分到90分
坚持铺就“自由”的路
九年级下那场开学模拟考,成绩单像盆冷水,把我从头浇到脚。
面对老师的询问,我表面上镇定自若、面带笑容,假装不在意,心里早把自己问成了筛子:“为什么?怎么会这样?”
等到下一次单元考,卷子发下来,那个刺眼的数字又跳进眼里。所有的委屈和不甘猛地冲垮了理智,眼泪根本止不住,朋友安慰的话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窗外的阳光亮得晃眼,可我心里,阴云密布。
但,就这么认了?不行。
骨子里那点倔被激出来了。我偏不信自己只能这样。从那天起,我像上了发条。GPA成了唯一的靶心。

GPA成了靶心
宿舍的灯总是最后几个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蓝笔勾画的痕迹。我给自己套上紧箍咒:上午的数学课,午饭后的黄金时间必须“啃”完作业;晚自习不再是“混”时间,掐着表,按分钟规划。室友的笔尖沙沙响,像无声的鞭策。宿舍楼成了我的堡垒,隔绝了杂念,只剩下书页翻动的声音。
一个学期,从60多分到90多分。
成绩单上那条陡峭的上升线,是我用汗水和眼泪,一寸寸凿出来的。原来“普通”的土壤里,埋着“不普通”的韧劲,就看你愿不愿意往下扎。
起初只是按部就班,
后来能尝到自律的“苦”与“甜”。
作为赫德中学部的创校生,从G9进入赫德的那天就扎进了宿舍生活。
“甜”是掌控感。 我像给自己套上无形的齿轮,严丝合缝地转动。上午的数学课刚结束,午饭后的那段“黄金时间”就必须属于数学作业——心里早默默掐好了死线。其他科目,以此类推。
做完作业,不是终点。我会逼自己静下来,像回放录像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当天的课:我会回想一天的课程当中还有哪些薄弱或者不太懂的点,然后再打开笔记本复习。把那点“沙砾”般的困惑,一点点磨掉、压实。

图片里都是努力留下的痕迹
“苦”是不得不的坚持。 住宿的环境像座自律的堡垒。晚自习的铃声一响,整栋楼就沉入一种肃穆的安静。

用每天的坚持换成绩的增长
这不是选择,是必须。你只能学。因为今天的计划一旦滑向明天,明天就会被彻底压垮。更幸运的是,我不是一个人。 室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是我们寝室对彼此的鼓励。
但真正驱动齿轮转起来的,是心里那点想通的“为什么”。
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优秀”。剥开一层层,最里面那颗核,其实很实在:为了自己。

收到通往世界的邀请函
为了那张能敲开更好大学的门票,为了以后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挣到让自己有底气的钱。有了这份底气,才能自由地去做那些真正让眼睛发亮的事——旅行、画画、尝遍美食……说到底,学习是手段,取悦那个未来的自己,才是终点。 想通了这点,书桌前的每一分钟,就不再是负担,而是通往“自由”的砖石。
那句“试试”
推开了一扇门
学业上磨出的这点硬骨头,像颗顽强的种子,悄然改变了我面对其他挑战的态度。
学生会成立的消息传开时,我心如止水。那位置高悬云端,遥不可及,怎会属于我这粒平凡的“沙”?朋友们摩拳擦掌,我却暗自摇头。

Joy与老师同学们出游
直到那个周五黄昏,回宿舍的林荫道上,肩膀被结结实实地拍了一下。是我的好朋友,她说:“一起报学生会吗?” 我本能地摇头,像无数次退缩时那样。
可她不肯放弃,掰着手指头,一条条细数那些我从未敢想的好处。看着她热切得几乎燃烧的眼神,拒绝的话卡在喉咙里,最终只艰难地挤出两个字:“试试。”
“试试”
这两个字,轻得像羽毛,落在竞选演讲台上,却重如千钧。第一次在赫德这么多人面前开口,手心里的稿子被汗水浸得半湿,手在不自觉地抖,我根本不敢看下面的同学和老师,只是自顾自的念完了我的稿子——怕撞见任何一双评判的眼睛。
结果?!我竟然入选了。

现在我可以直视他人的目光
“试试”这把生锈的钥匙,竟意外地打开了一扇我以为永远紧闭的门。 从此,“试试”成了我新生的口头禅。管它什么活动,只要心底那簇微弱的火苗闪动一下,就敢伸手去够——就像后来主动报名参演《雷雨》。
舞台的光
照见另一种力量
演《雷雨》,对我这粒习惯了埋首书堆的“沙”来说,好像打了一场硬仗。奇怪的是,这次我没太担心“演不好”。
我近乎固执地相信:功夫下到十分,结果总不会太难看。真正怕的,是第一次排练就稀里哗啦——那会像泄了气的皮球,再难鼓起勇气。

《雷雨》戏剧表演剧照
排练成了生活的绝对重心。背词、揣摩每一句台词的情绪、设计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脑子里塞满了周家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
更磨人的是协调:背景、道具、每个人的走位和互动……像一盘精密又脆弱的棋局。我硬着头皮,鼓足劲去推动、凝聚整个小组。多少个黄昏和夜晚,一遍遍练习愤怒的蹙眉、绝望的泪光,直到面部肌肉僵硬;把大段台词录进手机,吃饭、走路、睡前循环播放,魔怔般喃喃自语。
终于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所有的紧张、杂念都消失了。

《雷雨》戏剧表演剧照
炽热的灯光笼罩下来,心中只剩下一个无比清晰的声音:“我就是她!” 把自己彻底撕碎,再塞进角色的躯壳里,台下是谁已不再重要。
那份奇异的、沉甸甸的专注,是“试试”之后,舞台慷慨回赠的厚礼——一种近乎忘我的沉浸,一种磐石般的信念感。
那一刻,全力以赴有了最生动的注解:是汗水浸透的厚重戏服,是喊到沙哑却字字铿锵的台词,是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祭给角色的纯粹。
未来的地图
逐渐有了雏形
申请季像闯入一座庞大复杂的迷宫。营养学、食品科学……那么多闪着光芒的学府,各自的选课要求却像一组组晦涩的密码,细微的差别就足以让人晕头转向。
我对着那些“Required”(必修)、“Recommended”(建议)、“Not Considered”(不予考虑)的冰冷条目,只觉得头大如斗,寸步难行。

成长的快乐是“集体”带来的
与此同时,我的升学指导老师,默默梳理好了一切,十几所目标院校的详细要求、课程匹配度、特色优势,清晰而条理地铺展在我面前。一次次深入的长谈,从海选初筛到逐步聚焦,未来的轮廓在碰撞中日益清晰。
她给予的远不止是信息,更是沉甸甸的信心基石。那些被焦虑啃噬的深夜,是她温柔而笃定地说:“你可以的,相信自己。” 她的关怀甚至细致到:“记得体检拍CT时,别穿带金属扣或亮片的裙子哦。”

太多温暖的回忆
这些琐碎却无比温暖的叮咛,像寒夜里递到手边的一杯氤氲着热气的姜茶。在她沉稳而充满信任的目光里,那些关于前途的迷茫与恐慌,被一点点抚平、熨帖。
当KCL、利兹、诺丁汉的offer如约而至,它们不仅仅是录取通知书,更是这段并肩全力以赴旅程最璀璨的勋章。

Joy,毕业快乐!
原来再遥不可及的征途,若有灯塔坚定地照亮前路,心便有了锚点,脚步便更稳、更有力。
▼
回望这三年,我终于能心平气和地说:是的,我就是个普通人。

普通这粒沙,磨着磨着,或许也能在某个瞬间,折射出属于自己的、微小却坚定的光。 而这全力以赴磨出的光,就是此刻,18岁的我,庆祝的理由。
如果你也被这样「年轻的表达」所打动,如果你也有「在心底翻腾」的故事,或者「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甚至是那些「尚未成型的奇妙念头」,欢迎你写下来。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访校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