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现了一个新的美本申请打法
“不去注重活动的成果,反而吊打了把重点放在出各种活动成果的学生。”
五年前我曾经强势推出了一个KPI考核目标:成果。
它看起来无懈可击,是无数管理理论的重点,也是留学这个行业里客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过我很快就后悔了。
3小时一直坚持个性化规划,基于每个学生的核心驱动力,定位只属于这个学生的活动。但是最初的几年,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就是策划的很好,但是落地很难实现。
往往一个学生做活动做了很久,但是还是没有什么推进和结果。
我很着急,也很生气。 不停地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不是因为有些老师挂羊头卖狗肉,策划了个性化活动,但是还是偷懒,去找外部的资源去实现,到最后还是模版化的结果?
是不是因为像他们说的,只有20%的学生有能力去好好做好一个活动?
后面我觉得我找到了原因,我认为是因为我们管理不够完善,没有去考核老师们做活动的成果。我想只要我考核了成果,自然会预防老师偷懒,也能让老师去更加投入地推动学生往前走,一年有几个成果产出,就意味着学生活动有很好的推进了。
这个方法简直能严丝合缝地解决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有早想到这一层?
很快,我就推动了一个考核指标,规划老师们需要在管理系统上周期性上传所带学生的成果。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我看到了大量研究论文的产出,公众号文章的产出,还有视频的产出。
但当我仔细去过这些案子的时候,我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有是有了,但是一点都不让人兴奋。
绝大部分的这些产出,只是给学术界和平台增加了很多垃圾信息。
一个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成果等于活动的推进,但是这个前提条件是不成立的。甚至,这个错误的前提条件是活动推进不好的主要原因。
我发现,学生做了一个文献综述,只是了解了一下这个领域内别人的研究内容,甚至都还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就急着写成一个论文去求发表。
我发现,学生看了一个文章,甚至都没有消化完全,就拿来写成自己的公众号文章,去求点击量。
3个月时间过去了,每个学生都拿到了看起来不错的成果,他们很开心。
我却更慌了。
我意识到,当他们的注意力在成果上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点点进展就想方设法放大为成果,但那个成果其实对于申请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忽然就知道了,我们要的并不是成果,而是真实又有深度的发现。
我废掉了关于成果的KPI考核。我们不再考核成果,转而追求真正的实力。
学生在他的个性化方向上没有提出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的时候,是不能写论文的;没有形成自己深度的见解和假设时,是不能做调查问卷的;没有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要表达时,是不能发公众号和视频的。
每周规划落地会的时候,我们的讨论标准变成了:学生有没有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从此,学生活动的推进上了高速路,没有成果的束缚,他们快速地发现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研究,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手段,从而找到了服务的具体人群,并且开始去真实地影响社会。
当招生官看到我们的学生发现北京居民4月份体内维生素D含量特别低,并进一步去研究这个现象的成因的时候,他会看到一个真实有深度的孩子。
当招生官看到我们的学生发现北方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害怕找工作被骗,只愿意相信熟人推荐,进而去帮他们建立了一个非常活跃的互助找工作群的时候,他会看到一个真实有深度的孩子。
原来答案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花了我很多年的时间才到达。
3小时在个性化规划这条路上走了十几年,在不断迭代到完美的时候,碰上了家长学生对于个性化规划的认知和需求的爆发。
这就是运气。
声明: 本文内容为必威Betway中文版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必威中文官网首页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